博物馆环境是文物赖以长久保存的基础,我们通常把整个文物库房环境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环境”,它每时每刻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文物的安全和寿命。“大环境”主要受外部和内部两部分因素影响:文物库房的选址、结构、布局等方面可以归于外部影响因素;对文物本身安全起决定性影响的内部因素包括库房内空气的温湿度、洁净度、照明等。在新建或改建文物库房时,只有将库房内外两部分因素做整体全面的考量,科学合理地安排,才能使文物在库房内得到安全、妥善的保管。
博物馆内部影响因素
1.稳定的温湿度环
文物库房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对文物的影响也是普遍、直接的。
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因此,伴随着室内温度的变化,相对湿度也相应地在发生变化。如果文物库房的温度经常发生过大的变化,湿度随之剧烈变化,会造成文物(特别是有机质地文物)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加速了文物的自然损坏。一般来说,文物库房的最佳温度应当常年控制在12~18℃;相对湿度(除金属外)控制在55%~65%之间,一般不低于50%,不超过70%,日差保持在2%~5%的范围内。
20世纪90年代后,各大博物馆的新建文物库房大多都采用恒温恒湿设备,通过安装在各库房内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库内多个监测点的温度、湿度变化,自动调整空调机组的运行状态,以达到保持库房内空气温湿度相对稳定的目的。在能够满足库房内温湿度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将恒温恒湿空调机组分为若干独立运行单元,根据温湿度的变化调整机组的数量,交替运
2.洁净的空气
空气中含有数量众多的极微细的灰尘颗粒,这些灰尘能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各种滋生霉菌或微生物。要使文物库房内保持空气清洁,排除灰尘及霉菌微生物等病虫害,主要是选择通风途径来改善库内空气质量。
过去,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主要采取自然通风方式改善空气质量。其优点是不需要借助外力,管理简单;缺点是短时间内会造成库房温湿度剧烈变化,同时受到外部气候环境的影响明显,特别是如今在北方地区时常遭遇雾霾污染,自然通风的方法可能会造成库房内空气的二次污染。随着技术的发展,管道式通风成为现今博物馆文物库房采用的主要通风方式,可根据不同质地文物保存环境的特殊需求制造合适的气流,保证持续稳定的送风。在实际操作中,博物馆文物库房通常将管道式自然通风与恒温恒湿设备结合一起使用,既保证了库房内空气的温湿度、洁净度符合文物的保存环境,又带动了洁净空气循环流动。文物库房的洁净度应采用中等净化标准。通常在通风系统的进风口等相应部位设置三级过滤器,以减少进入库房内的尘埃杂质,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定期进行管道内彻底的清洁作业。此外,文物库区的入口处应配备过道式风淋室除尘设施,在正式进入库房之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喷淋消毒,以免将灰尘等带入库房。
3.理想的照明条件
新建博物馆文物库房不同于展厅、管理区或公共活动区,多安排在地下,室内基本采用人工照明方式。对于文物库房照明设施需求的考虑,主要从文物安全角度出发,如杜绝因灯具爆裂而引发对文物的损坏,保证照度均匀,避免照明产生的光线辐射损害文物等。